Left

职场人生

Working life

您的位置: 首页 - 行内资讯 - 职场人生

厦门猎头:螳螂捕蝉黄雀在后,暴露出多少人性弱点 2022-03-30


夫差杀了伍子胥后,再也没有人敢在他面前谏言,顿觉耳根清净。他那被伍子胥屡屡强谏而被稍稍抑制的雄心,也立即开始了不受约束的报复性增长。


从当时天下的形势来看,齐晋楚秦吴五国实力最强。楚国,早在阖闾之时就已经被吴国征服。齐国,刚刚被夫差在艾陵击败。秦国,僻处西陲,陷入了漫长的低迷期,很少参与中原之争。那么,吴国要想称霸天下,最后一个对手就是晋国了。


其实,在称霸天下这件事上,伍子胥和夫差是没有矛盾的。他们的分歧在于如何实现称霸天下。


伍子胥一再宣扬“越国***”,其立论的基础在于:越与吴邻,有不两立之势。(夫秦晋之国,我攻而胜之,得其地,不能居;得其车,不能乘。如攻越而胜之,其地可居,其舟可乘)


伍子胥的这个观点是对春秋前期各诸侯国之间博弈规则的一种突破。


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一个显著的,或者说本质的不同在于:春秋时期的强国,追求以势压人,弱小国家只要表示服从,愿意成为强国的盟国,就可以相安无事。从而,春秋时期的战争也不以杀人掠地为特征,只要征服对方即可。而战国时期就不同了,强国则以对弱国的兼并(包括土地和人民)为主要目的,往往出现杀人盈野、血流漂橹的惨烈场面。


吴越争霸之际,正是从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时期,也正是两个博弈规则的转换过渡期。伍子胥表现出了一定的前瞻性,但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。


伍子胥约略看到了未来的趋势,提出要兼并邻国越国,以壮大吴国,并指出了与远处中原的齐晋相争的不利之处。这是他的观点的前瞻性所在。但由于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,伍子胥没能清晰、系统地表述自己的观点,并进而说服夫差接受自己的观点。


事实上,这个后来被称为“远交近攻”的伟大战略,还要在两百多年后由范雎对秦昭王明确提出。当时,各诸侯国之间的吞并趋势已经非常明显,但在范雎之前,各国还是盲目地进行征战争夺。只有范雎明确地对秦昭王提出:“王不如远交而近攻,得寸则王之寸,得尺亦王之尺也。”


所以,从整个时代大背景来看,我们既不能责怪伍子胥没能更好地厘清自己的观点,也不能责怪吴王夫差没有听取伍子胥的正确意见。因为,这个时候,绝大多数的强国之君,包括夫差和勾践在内,都依然沉浸在春秋时代的霸主思维中,不图占有他国之土地和子民,只求对方的服从与结盟。


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法则潜移默化的作用下,夫差才不会觊觎吞并越国,也才会想着要与齐晋争雄。而颇有远见的伍子胥,因其观点超前而无人欣赏,最终被夫差一脚踢开。可惜的是,夫差以为自己踢掉的是一块拦路石,但其实他舍弃的却是一块压舱石。


夫差既已决定与晋国争雄,自然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。他派出数万士卒,修筑了邗沟之后的第二条运河——渮水,贯通了沂水、济水,可以直通晋国。这一番巨大工程,消耗人力财力无数,自然不必多言。


伍子胥在吴国虽然没有朋友,但却不代表他没有支持者。太子友就是伍子胥所持观点的一个暗中支持者,他也担心父亲一心只顾称霸,却忽略了虎视眈眈的越国对吴国不利。


出于对吴国未来和自身利益(这个国家最终是要传给他的)的担心,太子友决定要对父亲进谏。


但是,太子友也非常清楚,自己决不能再沿袭伍子胥那种硬邦邦、直来直去的方式了。太子友思前想后,决定给父亲讲一个故事。


这一天清早,太子友拿着弹弓,急匆匆从宫中的后花园走进宫内,浑身上下湿漉漉的,还沾满了泥巴。夫差见到他这副狼狈模样,不知道这是太子友故意所为,感到很奇怪,笑着问他干什么去了。


太子友说:“孩儿我刚才在后园游玩,听到一只秋蝉在树上高声鸣叫,就急忙过去观看。这只秋蝉悠闲自在,自鸣得意,却不知道后面有一只螳螂,全神戒备,对准秋蝉,准备擒而食之。螳螂一心对着秋蝉,却不防备后面还有一只黄雀,虎视眈眈,要啄螳螂。孩儿我呢,一心想要用弹弓打下黄雀,却没有顾及地上有个深坑,一不小心,失足落入坑中,以至于衣履俱湿,被父王您嘲笑了。”


这个故事就是成语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的由来。


太子友用讲故事的办法来劝谏夫差,确实是一个很高明的办法,较之伍子胥的直言快语更容易被人接受。这其实是利用人类认知机制中的“易得性直觉”。


讲故事正是对“易得性直觉”的很好利用。相比于搞分析、摆道理,人们更愿意听故事,并在不知不觉中为故事中隐含的观点所牵引。


夫差乍一听,根本没有意识到儿子是在用这个故事来讽谏自己,笑着说:“你之贪图眼前的利益,却没有估计后面的祸患,简直就是天下最愚蠢的人了。”(天下之愚,莫甚于此)


夫差这么一说,就等于是自动跳入了太子友事先挖好的言辞陷阱了。太子友一看有戏,立即顺着杆子往上爬,说:“父王,您不知道,天下还有比这更愚蠢的人呢。”


夫差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,立即要太子友继续往下说。


太子友说:“鲁国是周公的后代,一直不侵犯邻国。齐国无故讨伐它,以为这样就能占有鲁国了,却不知道吴国远涉千里去攻击它。吴国击败了齐国,以为这样就征服齐国了,却不知道越国精选死士,出三江之口,入五湖之中,将要侵掠吴国。我看,天下之愚,莫甚于此!”


太子友说完,以为自己的这一番说服必然收获奇效,正有几分得意,不料夫差却勃然色变,大怒道:“你说的,不过是伍子胥的残言剩语罢了!我早就连老茧都听出来了。你是不是也想阻挠我的大计啊?!不要再多说了。否则,你就不是我儿子了!”


太子友本来就是为了自身利益来劝谏夫差的,一听夫差威胁要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,当即吓得噤若寒蝉,再也不敢多说,连忙告退。


为什么太子友的讲故事劝谏开了个好头,却没有得到预期中的结局呢?


问题就在于太子友对人性的洞察把握还不到火候。太子友用秋蝉比拟鲁国,螳螂比拟齐国,黄雀比拟吴国,这本是一个可以引发夫差自我反思的绝妙故事。


但是,人们评论他人是一回事,评论自己却又是另一回事。当太子友点破故事的比拟用意后,等于是将夫差本人拖入这个“天下之愚,莫甚于此”的结论中了。当初,夫差的父亲阖闾评价他“愚昧不仁”,一直让夫差耿耿于怀。现在,夫差怎么会愿意被自己的儿子冠以有过之而无不及的“天下之愚,莫甚于此”的评价呢?


太子友等于是用这句评价揭开了夫差的老伤疤,夫差怎么会不恼羞成怒呢?


正确的做法应该是,太子友不直接将秋蝉螳螂黄雀与鲁国齐国吴国的比拟点明,而是用困惑不解的口气请教夫差,如何解读鲁齐吴三国之间的博弈关系。以夫差的聪明,他自己就会领悟到这其中的深意。这样,也许就能收获说服的成功果实了。


太子友劝谏失败后,夫差继续一意孤行,北上争雄。


夫差令太子友和王子地、王孙弥庸守国,自己尽起吴国精锐,沿着邗沟北上,先后与鲁哀公在橐皋,与卫出公在发阳会面。鲁卫两国是小国家,这不过是夫差的热身运动,他的最终目标还是晋国。


热身过后,夫差派人向周敬王请示,征得了周天子的同意后,邀集晋国、鲁国、卫国等在黄池会盟。夫差瞄准的是盟主的位置,有了周天子的同意,如果能当上这个盟主,就算是名正言顺的天下霸主了!


当然,夫差也知道老牌大国晋国是不会轻易让出盟主之位的。他之所以要尽起吴国精锐,就是准备着如果晋国不肯服软,就毫不客气地采用武力征服。


心理感悟:众口一词是一种最可怕的组织病。


作者:东方管理评论

来源:世界经理人网站博客

【鸣谢】素材来源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,仅限交流、学习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!。庄先生0592-5186035转载原文网址:
http://www.chinahrd.net/blog/410/1137939/409997.html

Right

BirKim Copyright © 2011-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 佰俊厦门猎头 版权所有;厦门猎头公司(佰俊人才服务许可号:350200RL1108),邮箱:957489132@qq.com,客服:4000809881;
工信备案号:闽ICP备2022001179号-2公安备案号: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2424号

微信

QQ

0592-5186035
0592-5820761
18120727726